编者按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将于5月20日举行,当天,在平行分论坛之一的“文化江苏建设论坛”上,将发布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阶段性成果。
2016年,由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、省委宣传部组织实施的全省性文化发展战略工程——“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”正式启动,计划用10年时间编辑出版3000册《江苏文库》。《江苏文库》由《书目编》《文献编》《精华编》《史料编》《方志编》《研究编》六部分组成。截至2022年底,共计出版《江苏文库》1002册,收录与整理文献1985种,今年各部编纂出版也将有序推进。
2023年,《书目编》编撰研究团队把全省收集来的25万多条目录进行了分类,经部进入出版阶段;《文献编》计划出版70册,收入《大乐嘉成》《春秋左传诂》《通鉴纪事本末前编》《韩非子识误》《陆忠烈公全书》等书;《精华编》编委会策划编辑《江苏古代域外汉籍珍本丛刊》,凡是域外汉籍中和江苏相关的古代经典,尽量搜集并出版;《史料编》将出版社会类、家族类、经济类图书60余册;《方志编》计划出版徐州府部(下)与直隶州厅部;《研究编》主要围绕“江苏文化专门史”补足一些重要而还未立项的内容。
(相关资料图)
目前,已有41家图书馆开通《江苏文库》数据库,数据库可在线阅览《江苏文库》前四批出版的所有图书,共726册,其中包含排印本图书169册(总字数约6300万字),影印本图书557册(图片总数约50万张),去年出版的第五批图书正在数字加工中。
梳理《江苏文库》发现,其中收录了大量展示江苏各地风景名胜、风土人情和生活图景的图书文献,显示了江苏人的乡土记忆。以这些文献为基础,记者将从乡贤、乡景、乡俗、乡情四个方面,呈现“最江苏”的文化记忆。
乡贤:人文昌盛,珍贵典籍古今流传
江苏是人文荟萃之地,文化巨匠代有人出,彪炳史册。“两千多年来,江苏先贤创造积累了丰厚的文献资源,留下了太多千古流传的文化经典,这些著作已经或即将收入《江苏文库》之中。”《江苏文库·文献编》主编、南京大学程章灿教授说。
历史上的江苏人一共留下了多少著作?《江苏文库·书目编》主编、凤凰出版社编审姜小青透露,据不完全统计,江苏历史上共有29617人留有著录,多达85319部,流传至今的也有五万多部。
早在西汉时期,江苏学人就有著作问世。汉成帝时,祖籍徐州的著名学者刘向主持皇宫藏书校改工作,整理经传诸子诗赋。每一种书经过校勘、缮写定本后,他亲自撰写叙录(内容提要),介绍书的名目、内容和校勘经过,汇编成我国第一部解题性的综合性分类目录书《别录》。刘向之子刘歆继承父亲的校书工作,他在《别录》的基础上,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《七略》。《别录》《七略》奠定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础,是江苏学者对于中国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伟大贡献。
《别录》大部分内容已经散佚,保存下来的部分中就有著名的《战国策》。此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国别体史书,记述战国时期策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,同样也是收入《江苏文库》的传世名著。
《淮南子》《文选》《文心雕龙》《世说新语》《抱朴子》《千字文》《说文解字注》《诗品》《玉台新咏》《后汉书》《宋书》《南齐书》《史通》《日知录》《十七史商榷》《红楼梦》《西游记》《水浒传》《三言二拍》《老残游记》《封神演义》《镜花缘》……汉代以后的每一个时代,江苏人均有经典著作传世,深深镌刻在中国文化史上。
六朝是江苏的一个文化高峰,众多传世名著在这三百多年间不断涌现,令人目不暇接。
南朝刘宋时,刘勰在南京编纂了中国文论史上最重要的元典《文心雕龙》,影响深远;在南京大学教授童岭看来,《文心雕龙》体大思精,弥纶群言,其意义远远大于“优秀的文学理论著作”这一狭义范畴。由刘义庆编撰、收录了1129条汉末魏晋人物故事的《世说新语》,是我国魏晋南北朝“笔记小说”的代表作;程章灿教授认为,《世说新语》与横穿过江苏的长江关系最为密切,“打开《世说新语》,会从书页之间看见滚滚长江悄悄地流过”。梁武帝的儿子、昭明太子萧统是一位文学天才,他在江苏领衔编选了我国迄今所见辑录最早的诗文总集《文选》,选辑138位作家的作品七百余篇,历来有“《文选》烂,秀才半”的说法。同样成书于六朝时期的,还有我国古代著名诗歌总集《玉台新咏》;编撰者徐陵在书中收录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长篇叙事诗《孔雀东南飞》,“孔雀东南飞,五里一徘徊。十三能织素,十四学裁衣……”的诗句得以千古流传。
明清两代,江苏文化进入了第二个辉煌期。明代初年,二万二千多卷《永乐大典》在南京编纂,被誉为“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”。《永乐大典》的“编纂都总裁”是常州人陈济,他仅为布衣平民,却能出任国家文化工程负责人,这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。
在明清文学方面,江苏人贡献的名作之多,在全国首屈一指。在四大名著中,《西游记》《红楼梦》《水浒传》的作者均来自江苏,《三国演义》也与江苏关系密切,罗贯中的创作生涯,均以江苏为重要的时空背景。此外,《三言二拍》《封神演义》《浮生六记》《官场现形记》《孽海花》《清忠谱》等文学名著,均出自江苏人的手笔。在东南大学教授樊和平看来,从这些文学名著中,能读出江苏文脉对中华文化的独特贡献,如淮安人吴承恩的《西游记》,其喜剧与悲剧的二重性,隐喻了江苏文脉的忧患意识,是江苏人“匹夫有责”的担当精神和文化智慧的体现。
正在陆续出版的《江苏文库》中,“精华编”收录的是200种最具代表性的江苏先贤的代表作品,其中相当一部分,如《文心雕龙》《世说新语》《三言二拍》等均已出版。“精华编”主编、南京大学教授徐兴无认为,这200种江苏学人的作品,体现了江苏典籍文化的经典性、地域性和学术性,其中的十余种还将翻译成外文出版,向世界推介璀璨绚烂的江苏文脉。
乡景:江南江北,文库里面“好风光”
长江的壮阔,运河的绵延,大湖的烟波,黄海的浩瀚……江苏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江河湖海的省份,境内平畴千里,丘陵起伏,河网纵横,村落棋布,江南江北旖旎秀丽的风光,寄托着每一个游子心中无法释怀的乡愁。在《江苏文库》中,有很多著作记录了江苏各地的风景,在纸上描绘出一个立体的“水韵江苏”。
《江苏文库·史料编》收录的五卷本《江南省行宫座落并各名胜图》,再现了200多年前南京、苏州、常州等地的美景。《史料编》主编、南京师范大学江庆柏教授介绍,这组图画由常州籍状元钱维城绘制。乾隆皇帝多次南巡来江苏,身为江苏人的钱维城将乾隆在江苏境内驻跸的23个地点以及周边美景一一描绘,画成《乾隆南巡驻跸图》。后来,有书商将这套册页与其他八十多幅图画合并,形成这套《江南省行宫座落并各名胜图》。在钱维城的笔下,清代的江苏美景跃然纸上。苏州虎丘山上,云岩寺塔高高矗立,周边梵刹林立;淮安惠济祠坐落于黄河故道岸边,波涛汹涌,水流回旋迂曲;南京朝天宫建筑群美轮美奂,殿宇巍峨,随山势而渐渐升高。
《江苏文库》已推出《清嘉录》。
同样以画面展现江苏美景的还有《金陵四十八景全图》。南京图书馆陈希亮研究员介绍,南京是六朝繁盛之地,文化古迹不可胜数,从刘禹锡《金陵五题》以来,逐渐形成金陵八景、十景、十六景、十八景、二十四景、四十景等各种说法,到清代形成四十八景。清末民初,由于年代久远,已无人能全部说出四十八景,江宁文人徐寿卿深以为憾,他经过实地踏勘考察、查阅地方文献史料,并邀请绘画好手韵生绘图,编撰成《金陵四十八景全图》。翻开这套图册,人们能看到莫愁烟雨、燕矶夕照、北湖烟柳、桃渡临流、灵谷深松、木末风高、秦淮渔唱等四十八幅南京美景,每一幅均有徐寿卿撰写的景点说明,一图一文,好似一本按图索骥的六朝古都“旅游指南”。
收入《江苏文库·精华编》的清代《扬州画舫录》,素有“清代扬州社会生活百科全书”之美誉。扬州大学教授潘宝明介绍,李斗历时三十年,撰成《扬州画舫录》。此书涉及范围相当广泛,诸如扬州的城市区划、运河沿革、工艺、商业、园林、古迹、风格、戏曲以及文人轶事等各方面无所不包。扬州为何“城中烟雨胜如山”?《扬州画舫录》诠释,清代,由于康熙、乾隆屡屡南巡,瘦西湖一带“争地构园”,形成“两堤花柳全依水,一路楼台直到山”的秀丽景观。瘦西湖一带有卷石洞天、西园曲水、虹桥揽胜等二十四景。这二十四景经李斗润色,均用四字题签,言简意赅,富有诗情画意,使得诗人学者为之倾倒,感叹“春风十里新画幅,明楼唐杏好文章”。李斗还将扬州园林放置在全国的园林中比较,引刘大观的话评价:“杭州以湖山胜,苏州以市肆胜,扬州以园亭胜,三者鼎峙,不可轩轾。”陈从周先生在读了《扬州画舫录》后进一步诠释:“苏州园林如宋词,纤巧精致;扬州园林像唐诗,清秀富丽。”
“《江苏文库》中,记录各地美景的典籍还有很多。其中不少出版于清代末年民国初年,收录了大批珍贵老照片。”陈希亮研究员介绍,这些书包括《沈石田两江名胜图册》《江南名胜图咏》《江南大观》《金陵古迹名胜影集》《秦邻烟姑苏十景册》《无锡风景》《扬州二十四景诗画图》《京江二十四景》《连云一瞥》等,用影像的方式留住了江苏的旧影。
乡俗:丰富生活,增强民族凝聚力
江苏各地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,这些民俗代代相承,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,还增强了民族凝聚力。《江苏文库》收录了若干和风俗相关的著作,可以清晰地看到江苏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。
《清嘉录》由清嘉庆道光年间苏州吴县人顾禄所著,是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记述江南地区一年四季风俗的经典著作。书中以月份为顺序,大量征引古今地志、诗文、经史资料,让我们在传统文化里看到古人的生活智慧。比如正月初一的“岁朝”,家家户户焚香拜神,祈祷一年的平安;二月十三的“花朝节”,女子们以花为名,共赴一场春日盛宴。
西晋周处(即“除三害”的周处)所著的《风土记》是宜兴历史上较早记录地方风物的书。除夕、端午、七夕、重阳等节日流行什么习俗,都有详细记载。比如,“俗以菰叶裹黍米,煮之,合烂熟,于五月初五至夏至啖之,一名粽,一名黍。”说明当时江南地区的端午节,人们已普遍食用用菰叶裹黍米粟枣的粽子,叫简粽,也叫角黍。这本书的内容被后来多种书籍引用。这些习俗,一直沿袭到现在。
《金陵岁时记》由清末江宁(今南京)人潘宗鼎所著,是记述旧时南京岁时民俗的开山著作。按时间顺序,从元旦写到除夕,共有88个条目,对南京岁时民俗进行了全面、系统记述。不仅反映了清末民初南京民俗之大观,而且梳理出了南京乃至中华民俗的源流和发展脉络。
《胡打算》一般认为是清乾隆年间邳州宿羊山进士陈略所著的长诗,在邳州境内及苏北地区广为流传。该诗以七言体写成,共800多行,将近6000字。从中可了解古时苏北地区的人文、历史、地理、民风民情,当时在农村流传着“学会胡打算,万事不求人”的说法。
近代学者夏兆麐在《泰县风俗谈》中记载了泰州地区的风土人情。如卷十:“俗以八月半为中秋节。比户香花供月。其陈设有兔子灯、宝塔灯、菱、藕、榴、芋、月饼之类,多者至二三十种。举家向月膜拜,谓之敬月宫。”则是记载的当时中秋习俗。
《江苏文库·史料编》副主编、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院长薛以伟教授介绍,《史料编》把各地的风俗文献组成了一个子目,收录了《无锡风俗志》《吴郡岁华纪丽》《扬州风土小记》《淮阴风土记》等著作。这些著作乡土气息浓厚,涉及的范围包罗万象,当地的风尚、礼节、时令、节气、习俗、禁忌等,都有细致的记载。因作者大多是本地人,对本地社会有深切了解,所以记载都非常真切生动。
方言在地域上的区别反映了不同地方文化的差异,是民俗的传承工具,本身也体现了这一地区的民俗特点,民俗的演变也推动着方言的发展。
近代语言学家倪海曙撰写的《苏州话诗经》,选取《诗经》中知名篇目,凭精深的文字功底,得心应手地转化为家乡土语,富有地方色彩,收录在《江苏文库》中。
1949年版的《苏州话诗经》。
例如《豳风·鸱鸮》,作者将鸱鸮比作邪恶势力,假托一只小鸟诉说遭到鸱鸮的欺凌,表达了自己的愤恨。最后一节原文是:“予羽谯谯,予尾翛翛,予室翘翘。风雨所漂摇,予维音哓哓。”翻译成苏州话如下:“我格翅膀碰坏,我格尾巴受伤,我格房子危险,风雨当中飘荡;我是实梗憔悴,再也呒心歌唱。”
苏州话婉转低回,我格、实梗、呒心等词,都是苏州方言,与《诗经》温柔敦厚的整体风格相契合,使改造后的诗歌仍不失其灵魂。
《江苏文库》收录了各地方言著作,如《无锡方言备考》《虞山方音辨讹》《扬州方言韵语长短句》《江都方言考释》《南通方言疏证》《海门方言》《十三韵》等,这些是研究江苏方言最直接、最可靠的文献资料,对研究江苏各地语音发展史有重要参考价值,后人可以从这些方言词汇中感受到浓浓的乡音乡愁。
乡情:江苏名人写下了大量怀念家乡的诗文
故乡,是每个游子心中永远的根。
据《世说新语》记载,西晋的吴郡吴县(今苏州市)人张翰在洛阳时,“见秋风起,因思吴中菰菜羹、鲈鱼脍”,他想起了往昔的乡居生活与家乡风物,尤其思念吴中味道鲜美的菰菜、莼羹、鲈鱼脍,还写下了著名的《思吴江歌》:“秋风起兮木叶飞,吴江水兮鲈正肥。三千里兮家未归,恨难禁兮仰天悲。”他随即弃官回到故乡,中国文学史上因此多了一个“莼鲈之思”的典故。
《江苏文库·研究编》中江苏文化名人传系列的编纂者之一、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邵天松表示,不少江苏文化名人留下了怀念家乡的诗篇,如魏晋时陆机的“孤兽思故薮,离鸟悲旧林。翩翩游宦子,辛苦谁为心”,唐代陆龟蒙的“雁寒犹忆侣,人病更离家”,宋代范仲淹的“黯乡魂,追旅思。夜夜除非,好梦留人睡”,宋代范成大的“客里无人共一杯,故园桃李为谁开”,清代黄景仁的“此际惟珍重,谁怜在异乡”,都是在身处异地品尝孤独时,思念起自己的故乡,希望能回到故乡山山水水的怀抱。
钱穆,江苏无锡人,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,著有《国史大纲》等80余部、1400多万字学术著作,是文史界公认的“一代学术宗师”,《江苏文库》中为钱穆单独列传。
江南大学庄若江教授介绍,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钱穆深情写下的《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》回忆文章,缅怀父母养育、教诲之恩与兄长扶掖、帮带之情,对往昔生活和早年师友充满了眷恋与思念。
他在文中写道:“七房桥阖族,有义庄三所。惟怀海义庄最先最大,乃由老大房五世同堂祖先所创立。特建一庄屋,在七房之最东偏。族中大集会必在此……”深情回忆在七房桥生活的点点滴滴。
直至病逝,钱穆也没能再回思念的故乡。1992年,钱穆夫人胡美琦遵照钱穆遗嘱,将其灵灰归葬于太湖西山。
美国女作家赛珍珠,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,被尼克松誉为“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”。1892年,赛珍珠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,出生4个月即被身为传教士的双亲带到中国,在镇江这座位于长江和运河交汇处的江南古城里,生活了18年,这是她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青少年时代。在《江苏文库·研究编》的《江苏地方文化史·镇江卷》,辟一章节专门介绍了赛珍珠与镇江的情缘。
据赛珍珠回忆:“我的父母住过很多地方,但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,便移居到一个沿扬子江的城市叫做镇江。我的童年便在那儿静穆地消逝,住在一间建筑在山顶上的小茅屋里,从这个山巅上可以俯看长江和人烟稠密的鱼鳞也似的瓦屋顶,在我们家的那一边,有许多矮小的山,可爱的园景一般的山谷和竹林。”
中国近代实业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张謇写下大量的诗歌表达对家乡的思念,如《还家》中的“六年冰雪还家梦,千里帆幢落木风”,在外多年,依然怀念家乡,如今他要在家乡完成他的大业。
《南通实业教育慈善风景附参观指南》里的育婴堂。
1918年,张謇的长子张孝若由美国游学归来,最初拟集合同仁组建“留美同学会”,后来改建为“友益俱乐部”。为什么创办这个俱乐部呢?张孝若在一文中谈到,南通繁荣发达后,许多人满足现状、不思更进,他的父亲与伯父张詧对此深感忧虑,希望自己能协助来改变这一风气。
张謇主张“实业救国”,出于对家乡这片土地的深情热爱,在家乡开创了工业区,使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。他又认为“实业、教育迭相为用”,因而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以及慈善事业。
1920年,“友益俱乐部”出版《南通实业教育慈善风景附参观指南》,收录在《江苏文库》中,这是一本反映民国九年之前南通实业、教育、慈善面貌的图片集。书中留存了大量南通企事业和风光照片,集中反映了张謇建设家乡南通的成就。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 于锋 杨民仆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