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讯 热点 聚焦 探测 工具 行业 公司 行情 市场 招标 地区 设计 咨询 信息 滚动 工程
您的位置: 首页>资讯 > >正文
2023-05-08 13:59:09 来源:牛大哥道历史

战国以秦国的大一统而宣告结束,虽然秦国并没有完成秦始皇“传承万代”的壮举,但完成统一也足以让秦国青史留名,那么在机会均等的情况下,秦国凭什么能够完成统一呢?


(资料图)

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,秦国在战国当中只能属于中等实力,甚至还一直遭到其他国家的轻视,在战国初期,秦国的戏份也不多,但秦国却完成了逆转,堪称“弯道超车”,只不过这次超车,经历了足足六位皇帝。

一、六位明君

秦国能够完成大一统,并不是一两位皇帝的功劳,而是足足六位皇帝的接力行动,秦国的蜕变从秦孝公开始,到秦始皇结束,期间六位皇帝都付出了自己的一生,这才完成了史无前例的逆转,那么这六位皇帝都做出了哪些努力呢?

(一)秦孝公

秦国的蜕变从秦孝公开始,秦孝公是一位明君,他在位期间彻底改变了秦国的状态,不过秦孝公一生有两件事对秦国最为重要,分别是对内的变法和对外的战争。

秦孝公为了改变秦国的面貌,重用商鞅进行了商鞅变法,虽然商鞅的结局略微凄惨,但商鞅的变法却彻底影响了秦国。

简单来说,商鞅变法当中有两项内容影响非常深远,首先是对土地的改革,让秦国的国力大幅度提升,在冷兵器时代,对土地的改革不但可以让国内更加富足,也保证了日后秦国大军的粮草辎重。

其次,商鞅变法确定了军功制度,在战国中后期,秦国战士的战斗力要远远超过其他国家,就是因为秦国的所有士兵都可以享受到军功,一人杀敌,全家收益,这项政策贯彻到了秦始皇统一,让秦国的整体战斗力急速提升。

而在对外方面,秦孝公时期主动对魏国发动了战争,将魏国势力赶到了黄河以东,不但为秦国争取到了大面积的发展区域,还稳定了秦国的边界,从此之后秦国作战只有东出,没有防御,可以说秦孝公给后世的皇帝开了一个好头。

(二)秦惠文王

秦孝公之后继位的是秦惠文王,虽然他主导了商鞅的死亡,但他却没有否认商鞅变法的效果,而是将变法中的大部分政策坚持了下来,有了商鞅变法的基础,秦惠文王东征西战,为秦国扩大的疆土,最重要的是,秦惠文王打下了巴蜀。

巴蜀是中国的粮仓之一,三国时期蜀国就是依靠巴蜀才能在乱世中站稳脚跟,而秦惠文王拿下巴蜀,让秦国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,这不仅保证了人口生长,还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其他领域当中,比如制作兵器等。

(三)秦武王

在历史中,秦武王的戏份并不多,因为他英年早逝,年仅23岁就离开了人世间,但秦武王对秦国的影响很大,作为一位好战的皇帝,秦武王在开疆扩土方面颇有建树,平定了大量内乱,他在位期间秦国尚武之风盛行,他的好战性格也传承到了后世皇帝的身上。

(四)秦昭襄王

秦能够完成统一,秦昭襄王的功劳当属第一,如果没有他的出现,嬴政是无法完成统一壮举的,秦昭襄王在位期间同样完成了两件大事,在外交方面,远交近攻的政策彻底打破了六国只见的连横策略,让其余六国不再团结,给了秦国一一攻破的机会。

而在战争方面,秦昭襄王任用白起,为秦国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,白起是公认的战国第一名将,他不仅战无不胜,而且每次都是歼灭战,让其余六国无法和秦国正面对抗,尤其是长平之战后,赵国再也不是秦国的对手。

在秦昭襄王去世后,继位者是秦孝文王,因为秦孝文王在位期间只有3天,所以不列入这次讨论,但他在位期间也曾大赦天下,是一位善良的皇帝。

(五)秦庄襄王

秦庄襄王就是那位赵国的质子,他在质子期间结识了吕不韦,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回到秦国,继承王位,并将嬴政立为了太子,由于在位时间不长,秦庄襄王的功绩并不多,仅仅是消灭了势力较弱的东周,但他在位期间,保证了秦国的稳定,并给予吕不韦足够的权力,让他能够帮助秦国快速强大,成为了昭襄王和秦始皇两人的优质桥梁。

(六)秦始皇

秦始皇在位期间,完成了历代秦国皇帝的夙愿,在李斯和王翦一文一武的帮助下,对六国逐个击破,完成了统一的壮举,虽然很多人说秦始皇是“捡了个现成”,但秦始皇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,在他的带领下,秦国的军队所向披靡,无人可挡,而他在建国后的一系列举措,也对后世带来了十分深远的影响。

可以看得出来,秦国能够完成统一,是前后六位皇帝的不断接力才顺利完成,其余六国也曾出现过明君,比如赵国曾出现赵肃侯、赵武灵王、赵惠王三位明君,魏国也曾出现魏文侯这种百年一遇的君王,那么为何唯独只有秦国能接连出现六位明君呢?这和秦国的整体处境有很大关系。

二、秦国的处境

(一)长期的外部压力

秦国地处偏僻,这一方面限制了秦国的发展,另一方面让秦国长期受到外敌的骚扰。

秦始皇在完成统一之后,立刻开始筑起了长城,从这点可以看出,秦国对外部敌人还是十分避讳的。因为秦国的历史上,长期受到外敌的骚扰,尤其是西北地区的戎狄部落,就是秦国的宿敌,所以秦国和其他国家相比,几乎常年保持着战争状态。

不仅如此,秦国本身资源贫乏,再加上周王朝一直不待见秦国,经常给秦国开“空头支票”,所以秦国想要生存下去,必须不断地扩张,不断地抢夺领土,这就和古代的科举相同,每一个学子从懂事开始就被迫读书,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之后科举这一条路,所以秦国从秦孝公开始,每一位皇帝都会将开疆扩土当做自己的使命,这也是他们从小接受的思想。

(二)秦国的文化

秦人尚武,恶劣的环境往往会塑造勇猛的族群,这点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早已证明,而秦国的生存环境同样较为恶劣,再加上外敌和其余六国的虎视眈眈,秦国尚武之风盛行,从平民到皇室成员,都是骁勇善战之辈,这点从秦武王就可以看的出来。

秦武王在位期间,不仅他自己十分崇尚力量,还多次委任大力士入朝做官,再加上商鞅变法设立的军功制度,秦国几乎所有人都十分的彪悍,崇尚用武力征服一切,这也是为何秦国军队从未在兵力对等的情况下失败过。

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,秦国之所以能够连续出现六位明君,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仇恨。仇恨是一个人最大的动力,因为仇恨,秦国从秦孝公开始,每一位皇帝都以完成统一作为毕生的目标,那么秦国的仇恨从哪里来呢?

(三)六国卑秦

从西周开始,秦国的身份就十分的卑微,秦国早期的存在,是作为西周的附庸来防范西北方的敌人,虽然后来秦国通过军功,达到了和其余六国一样的地位,但是在其他六国,尤其是魏国、赵国这样的大国眼中,秦国的身份依旧十分低微,将他们称之为“秦之野人”。

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秦国从平民到皇帝,一直承受非常大的心里压力,尤其是秦庄襄王和秦始皇,曾经作为人质的他们,在赵国遭到了无数的冷眼和歧视,甚至赵国必须出动士兵才能保护他们的安全,但言语间的嘲讽是防不住的,这促使秦国所有皇帝都憋着一口气,所有杀不死我的都将使我更加强大。

(四)秦国的优势

除了外部压力迫使秦国自身不断强大,秦国能够先后出现六位明君,和秦国的用人制度有关。

优秀的皇帝,在无人扶持的情况下也举步维艰,而水平一般的皇帝在优秀人才的帮助下,也可以打下一番事业,而秦国最大的优势,就是远超其余六国的人才数量。

在战国时期,各个国家都争相抢夺优秀人才,但其余六国都有相同的弊端,那就是优先聘用本国人才,尤其是那些重要的位置,很少有外人可以插手。

但秦国不同,秦国用人不拘一格,只要你有能力,我就可以给你机会,事实上,那些改变秦国的优秀人才,大多不是秦国本土人士,商鞅、张仪、魏章、范雎、蔡泽、甘茂、李斯、蒙骜、郑国、吕不韦等,这些在秦国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人,都不是秦国本土人,但秦国却愿意给他们足够的权力和机会。

三、结语:

所谓灭六国者、六国也,秦国能够完成统一,除了本身六位皇帝的接力外,其余六国的“帮助”也功不可没。

换句话说,正是六国逼着秦国出现了六位明君,才导致了他们的灭亡,所谓有压力才有动力,在庞大的压力之下,秦国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,而反观其余六国,却举步维艰、不思进取,最终成为了秦国统一的垫脚石,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。

标签: